談品格教育 2008/9/26
談品格教育 彭懷真教授
品德教育是國民教育之首要任務,在愈來愈複雜充滿挑戰的世界,品德教育是讓未來社會更趨向善良的關鍵。本校日前成立「品德教育推動小組」,希望營造有利品格發展與溫暖關懷的環境,以培育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世紀人才。
從美國過去的安隆假帳事件到台灣的理律盜款,一個主管或員工的操守出問題,可能就賠上一家企業幾十年的努力。而近來銀行頻頻出現的盜領及洩密問題更凸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而出現的愈來愈多防不勝防的角落,靠的只有每個人的「自律」。社會變化這麼快,電視媒體這麼亂,政治人物給我們錯的示範;下一代的價值觀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我們這一代成人的作為。孩子眼中的大人世界,從媒體到政治人物,從老師到家長,給了台灣孩子多少良性的示範?我們怎麼教孩子誠實、勇敢、樂觀?怎麼教他們不貪婪?台灣教改多年,爭執的焦點還是離不開「考試」,而世界許多國家已警覺到:有好品格才有好未來,紛紛把教育重點放在培養能對自己負責,並能尊重別人的好公民。
教育團體日前針對「台灣人的品格」進行調查,發現7成民眾認為「台灣人的品格」正在沉淪,而有高達9成的民眾認定,政治人物行為是最壞的示範,媒體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調查指出,87%的民眾認為台灣人的「誠信」正在退步,82%的民眾也同意台灣社會「能騙則騙的人越來越多」。有超過7成民眾認同「廉潔」、「羞恥心」及「守法」等德目都愈來愈差,「守法」方面更有59.6%民眾認同「自己人要先幫自己人」的行為。
台北市議會曾公布一份針對北市1,108名教師的民調,發現高達八成的教師認為學生禮貌教育嚴重失序,並舉出學生沒禮貌的10大表現包括:冷漠、不用敬語、欠缺口德、不服管教、現實、不負責任、沒有分寸、舉止失儀、自私、不尊重別人。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專刊的調查中顯示,有50%的國中生認為作弊沒有關係。從這民調中我們憂心孩子錯誤的價值觀不僅影響自己的一生,也將影響國家未來的前途。
21世紀現今,全球都在討論品格,探討溺愛戰爭帶來的不良後果,商業周刊第 977 期專題報導中指出,根據 2001年哈佛大學的研究、2001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2002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80% 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2/3 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75 % 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 9 % 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1/3 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
到了2001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
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
同樣引發國人高度關切的是天下雜誌2003年的調查,發現教改十年後中小學品格教育不如十年前,學生對於作弊行為的評斷,認為是絕對不可犯的錯誤者不到五成,其他有關的調查發現,國中小教師普遍感受學童的行為冷漠、不符管教、現實、不負責任、不尊重別人、欠缺口德、舉止失宜等等。
因應風潮,有感於前述種種對於教改十年亂象的反思,教育部在2004年為發展學校品格及道德教育內涵,特依九十二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結論,成立「品格及道德教育工作小組」,並研擬「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期藉本方案之推動,能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之正確態度和情操。同時強調品德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應結合並融入於各項課程及教學中。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指出,品德教育已經從93年開始實施,但社會上若發生衝突或問題,就會歸咎於是品德教育沒有做好。他強調,品德教育很難自成一門課程,所以一定要不斷地講、不斷地教,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實現,學校的品德教育如果沒有做好,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認為,推動品德教育是教育部施政主軸行動方案之一,期待各縣市自95學年度起,將品德教育融入學習領域,在朝會、週會、班會等學生活動中實施,例如透過班級公約、童軍活動、服務學習、體育競賽與日常打掃等多元活潑方式實施。
  現代社會正在沉淪嗎?品格教育正在全面性的退步嗎?答案是「是的」!打開電視新聞,每天都有自殺、虐童、情殺等恐怖的事情發生,許多人對現今的台灣感到失望、不開心,躁鬱症、憂鬱症的患者比例年年升高,追根究底的結果都是因為品格教育的向下沉淪。天下雜誌於2003年所作的全國調查更發現,有七成以上的家長與教師,認為中小學生品格教育遠不及十年前;八成以上的家長與教師,認為台灣社會的品格愈來愈壞。可見,台灣社會之良善道德觀念正逐漸消失,岌岌可危。基於此,有效落實品格教育乃是當前教育刻不容緩之務。品格教育問題最近引起廣泛討論,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認為,他對台灣品格教育很有信心,品格教育出了問題,是社會責任,社會風氣不好導致一些弊習歪風。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學務長彭懷真認為,品格教育養成除了言教,身教最重要,養成良好人格、培養道德觀不能光用嘴說,或是單純言語溝通,需要人際互動身體力行。
在企業界,「倫理」成為核心能力,「品格」成為新世紀用人的新哲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呼籲「重振傳統美德」,也說愈是具備聰明才智的人,如果缺乏正直、誠信的價值觀,愈是危險人物。全國工總理事侯貞雄認為「誠實」是企業上策。2004年遠見雜誌六月號以「品德管理」做為專題,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四企業認為人品比人才重要。過去「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幫股東賺錢,」這句曾被奉為圭臬的名言,如今正受到徹底的衝擊與挑戰。經歷了企業家與投資人進皆沈迷的金錢遊戲,全球企業猛然覺醒:下一波企業競爭,不再只靠策略、技術或創新、品德才是決勝負的最後關鍵。人才的品德條件比專業能力更重要,人才無人品,闖禍甚於庸才,全面倫理觀(TEM)的熱門程度,已超越紅極一時的全面管理(TQM)。品格教育成為全球教育界的新顯學,新世紀人才的必備能力。可見「品格教育」若是未受到重視與落實,將來我們的社會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彌補這個缺陷。
品格教育即是指: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和別人相處,如何和環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如何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如果我們教養出的孩子懂得做人做事,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落實。除了強調知識的學習,及個人能力的培養,也必須加強孩子的公民能力,使其擁有誠實、負責、自律等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欣賞的能力,進而建立良好的品格。
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來得重要得多。塑造積極樂觀、品格高尚好公民成為各國教育重點。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中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將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為迎接這個挑戰,世界各國紛紛研擬政策,從教育改革尋找出路。諸如大力支持品格教育的美國總統布希,特別把2002年推動品格教育的預算從二億五千萬美元提高三倍;英國從2002年8月開始,首先把公民教育放在中學裡實施;澳洲教育當局特別要求學校,把公民教育放在與英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教改報告書更指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將決定二十一世紀日本年輕一代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新加坡1990年國會通過五大共同價值觀,作為道德教育準則。可見,教育先進國家教育正積極推動品格教育。
在西方,從加拿大到澳洲,教育界從過去過於開放自由的學風所造成的亂象,反思回復重視倫理。在國內的情形也相似,在學校中施行「品格教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了解、欣賞、以及表現出好的行為。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及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目的都是努力企圖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我們看到品格價值教育的第一步,不論大至國家、學校,家庭,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確認「什麼是我們覺得最重要的價值品格」這很像過去學校裡的「校訓」,不論是「中和至誠謙融通達」或是四維八德,作為「指導原則」和「教學目標」。只可惜在台灣,因為校訓流於八股,已經很少人願意談論「什麼是我們學校最重視的核心價值」了。品格教育的內容對己克制:對自己要約束;對人感恩:對別人要恕對物珍惜:對物質要儉;對事盡力:對事情要有責任。至於新一代「草莓族」最需培養的前三名品格,家長與老師一致認為是「為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與「挫折忍受力」,國中生們則自認為「培養獨立思考判斷力」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如全神貫注聆聽別人意見以示尊重的『專注』,以光明磊落的動機努力正當行事的『誠懇』,看自己如同管家並且善用所擁有的『慷慨』,對得罪我的人不懷恨、不記仇『饒恕』,準確地說明原委,以賺得未來的信任『誠實』和以言行讓人知道他曾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受益的『感恩』、行正事時展露的高尚品行與純淨心靈的『美德』以及樂意執行上位者的交代,不負期望的『順服』.........到『真愛』而非自私,不求回報滿足他人的基本需求,都是重要努力學習的要項。
1992年,國際上的「品格教育」聯盟在會議的結果推出了:「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作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加拿大安大略省約克區在「品格可貴」教育計畫中亦提出十大目標:1.尊重2.誠實3.公平 4.堅毅5.勇氣6.責任7.為他人著想8.主動9.正直10.樂觀。台北美國學校對於品格教育提出的四個品格價值:1.誠實:我對自己和別人都誠實相對。2.尊重:我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感激彼此的不同,將心比心對待別人。3.責任:我對我自己和所處的環境都是可信賴、可靠和負責的。4.仁慈:我有慈悲心,體諒他人、關懷他人。教育部公佈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的六大品格美德:關懷、信賴、責任、尊重、公平正義、誠實。品格的核心理念,包括:「勇氣」、「分享」、「知足」、「反省」、「自信」、「尊重」、「責任」、「正直」、「關懷」、「誠實」、「毅力」、「勤勞」等,品格教育的實施均係以道德價值為教育實踐的指標。
中國儒家傳統的思想中,教子之道貴之以德,提出了要先成「人」,才能成「才」。因此以「德」為成人之本,以「智」為成才之源,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重視道德、倫理及價值觀之培養是十分正確的。德育及智育都重要,但要成才之前先成人,如果我們空有滿腹經綸,而不懂為人之道,所有的努力,也是枉然。台灣師範大學賈馥茗教授指出︰「中華文化與美德中的『誠』與『仁』,是培養品格的根本,是人類普遍的需要,也是教育的真諦。」Jones(1999)曾說:品格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習「認識良善、喜愛良善、做出良善。」 在這個定義基礎之下,品格教育的專家學者們認為:品格教育這詞不是單獨指定那一個哲理方法或是教案,而是一個集合名詞包括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階段;柯伯格Kohlberg道德發展論;杜威Dewey的兒童發展論……等。它包括「對的和錯的」定義的討論,及比較傳統的理論,如我們的校訓「四維」禮、義、廉、恥。
當各界撻伐品格教育淪喪,各大學開始重建大學生的品德。台大校長李嗣涔就期勉入學新生要做到「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自行車不亂停」、「教室附近不喧嘩」,才稱得上是有基本品格的台大人,台大校長提出的「四不」,應該是對大學生生活最基本的自我規範。。其他期許品格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台師大、政大、清大、成大、元智、世新、南華等校,新學期的開始,都有校長呼籲或將品格教育融入社團、活動、課程中,已經成了大學的新品格教育風潮。台師大要求上課勿穿涼鞋短褲,成功大學則以「感恩」做為成大人的核心價值,清大希望師長發揮身教影響力,政大則每月率隊淨山、淨溪、巡守,舉辦捐血活動等,走出學術高牆,善盡社會責任,元智鼓勵學生多閱讀古典名著,世新校長帶領學生作社區服務。
哈佛大學精神醫學和醫學倫理學教授柯爾斯指出:「最具說服力的道德教材是大人的以身作則:兒童親眼目睹大人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相處及交談,我們的子女、學生,才會慢慢累積大人所給的身教。」除了身教之外,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提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供老師參考,這個教學模式包含五個E: 榜樣(example):老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或現實社會裡值得學習的英雄或人物典範;解釋(explanation):不能靠灌輸,而要與學生真誠對話,來解除他們的疑惑並啟發他們的道德認知;勸勉 (exhortation):從感情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的道德勇氣;環境(environment):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體驗(experience):教會學生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內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社會有所貢獻。
影響個人生活中各項表現的,並非只有學校生活教育,尚包括家庭、社會等項目眾多的生活教育。故生活教育的實施時程應涵蓋人一出生到無法學習為止,其內容並約略劃歸成家庭、學校、社會三大領域。品格教育,靠的不是教條的灌輸,而是和孩子的真誠對話;不是懲戒或處罰,而是鼓勵和示範。經由「以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為中心」之課程與教學的落實,達成啟迪學生自動、自發、自律的態度,陶融愛整潔、守紀律、負責任、重榮譽與合群互助之美德,培養身心健全、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與創造新時代之胸懷,以確實達成教育目的。因此品格教育即為個人成長過程中習慣的形塑不管是認知改變、行為習慣的養成,亦或是價值情意的培養,品格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品格認知、情意與行為的發展。比較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及品格教育三者,則可以發現道德教育強調個人與社會層面的倫理,目的在發展出對與錯的標準 ; 公民教育則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學校與社區民主程序的機會。
信念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要幫助青少年擁有健康的思想信念,不能單單用「說教」的方式,而是可藉由持續的體驗過程,讓他們瞭解藉由戶外及團體生活的體驗,戶外活動提供成員各種體驗與表現品格特質的機會。因為,在營隊的生活情境中,能藉由合作、領導、溝通以及同儕互助等方式給予品格體驗,並引導成員反思、回饋分享,以達到「從做中學」的效果。
品格學習是從典範開始;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孩子需要品格教育,品格教育是全家一起學習的生活方式。孩子畢竟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父母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無人能取代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直接又巨大的影響力。父母該留給子女什麼東西呢?有人說:「第一聰明的留品格,第二聰明的留知識,最不聰明的留財產。」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的重要概念。學校生活終有結,家庭生活卻是一生之久。陽明醫學院洪蘭教授:一個國家金錢不用在教育上,將來一定用在監獄上。就是如果沒有良好家庭教育社會是要付出代價的。建立品格家庭父母需要有雅量接受自己並不完美,需要子女適時的提醒,全家人有共同的看見,互相鼓勵養成好品格。在學校實施品格教育利用學校刊物或其他方式宣佈校方將開始強調品格,在社區實施品格教育,社區事務是由居民達成共識,立下公約大家一起遵守。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表示,品格教育就是教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品格,能對社會、對國家有良好的互動和回饋。他說,書讀的再好,如果品格有偏差,這個人為社會所用,也是負面的,在升學主義下,品格教育漸不受重視;新聞媒體的很多負面報導,也帶給學生不良的示範,在品格教育推動上有很多的困難,但仍然要鼓勵學校重視,因此學校在教導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正是一種完善的品格教育的養成,而對他們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家庭和社會的環境,而學校和老師更是連結家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品格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一種新流行趨勢,他更是良好教育的最基本因素。
感謝 彭懷真教授分享本文